常見的榫卯形式有哪些?榫卯的起源?
榫卯,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木結構建筑里木材相互連接的精妙技藝,其種類繁多,令人驚嘆。從形態(tài)上看,它遵循著一凹一陽的奇妙規(guī)律,凹下的部分稱作卯口,凸起的則為榫頭,二者相互契合,緊密無間。漫步在中國古建筑之中,無論是撐起巍峨大殿的厚重梁柱,還是那些精雕細琢、起到點綴作用的微小裝飾部件,處處都閃耀著榫卯技術的光芒,這無疑是中國古建筑智慧的璀璨結晶,承載著千百年的匠心傳承。
榫卯結構的起源與發(fā)展
榫卯結構于中國古建筑領域的運用,已然跨越了悠悠千年的漫長歲月。早在距今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這一神奇技藝便已悄然萌芽。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,大量木構件破土而出,其中,帶有鑿卯與榫頭的構件數量竟接近百件之多,它們作為迄今為止所發(fā)現的榫卯結構的最早遺跡,柱頭柱腳榫、燕尾榫、企口榫等多種榫卯結構的雛形已然初現,開啟了技藝發(fā)展的序章。
當金屬工具在后世嶄露頭角,一場技術變革的風暴隨即席卷而來。榫卯技術借此東風,實現了突破性飛躍,加工工藝愈發(fā)精細成熟,類型也更加豐富多彩,進而開啟了廣泛應用的新篇章。至宋代,榫卯結構技術已然步入成熟之境,恰似一顆明珠逐漸散發(fā)出璀璨光芒。待到明清時期,更是攀至巔峰,將榫卯結構進化后的最終樣式完美呈現,盡顯其卓絕風姿,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▲河姆渡遺址發(fā)現的榫卯構件
常見的榫卯形式有哪些?
【饅頭榫與管腳榫】
在古建筑體系里,豎向的關鍵構件非柱子莫屬,而要實現柱子與其上部的梁枋以及下部的柱礎穩(wěn)固連接,饅頭榫與管腳榫便派上了大用場。
先說饅頭榫,它的形態(tài)是在柱頂精心打造出方錐體形,作為與柱頂橫梁銜接的木榫。相應地,在柱頂上方與之相連的橫梁底面,需精準鑿出契合的倒錐形卯口。這種榫卯組合形式,在檐柱、瓜童柱等柱頂部位有著廣泛應用,為古建筑上部結構的穩(wěn)定搭建奠定基礎。
再看管腳榫,其構造別具一格,是在柱腳底端制成與饅頭榫反向的形式,同樣作為連接下部構件的木榫。值得一提的是,它在構造尺寸方面通常和饅頭榫保持一致。管腳榫的 “主戰(zhàn)場” 在柱礎、童柱墩斗等連接處,與之適配,其下部連接構件的上面必須開鑿出對應的倒錐體卯口,以此保障柱子底部連接的牢靠,讓整座古建筑穩(wěn)穩(wěn)扎根。
【燕尾榫】
燕尾榫常用于橫枋與立柱的連接。燕尾榫的榫外端頭較寬,榫尾里端較窄,形似燕子的尾巴,因此得名。燕尾榫只能從上到下安裝,無法水平安裝或平行插拔。構件安裝后,不會出現拉榫現象,保證構件與柱頭全方位穩(wěn)定結合,是一種常用的榫卯形式。在宋《營造法式》中有一種同性質的木榫,稱為鼓卯。
【搭扣榫】
搭扣榫是古建筑縱橫構件之間搭接使用的榫卯,細分有很多種類型,如抱箍榫、橫截半榫、橫截腰榫等,都屬于搭扣榫。抱箍榫常在端部或拐角處與柱子結合時采用。其方法是從構件中間位置向外增加一個柱翹長度做榫,在柱頭開卯口,使其緊密結合。橫切半榫主要用于方形構件的交叉,在平板的交叉中最為常見。交叉扣榫俗稱黃蜂腰,主要用于圓形或有線條的構件交叉相交。
【楔釘榫】
楔釘榫是一種銷子連接,選用硬木或竹子削成銷子,上面構件刻成相應卯口,然后將連接構件相互壓入連接,木銷及其卯口的大小,沒有統(tǒng)一規(guī)定,可依不同構件進行現場掌握。
【直角榫】
直角榫的榫頭是直的,呈長方形,可以直接插入柱子,又稱直角方榫。直角榫接合牢固可靠,加工難度中等,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榫卯形式。按榫頭數目,直角榫可分為單榫、雙榫及多榫,其中單榫最常見。當榫頭厚度方向太大時,采用雙榫或多榫,以增加膠合面積,提高節(jié)點強度。
【十字卡腰榫】
十字卡腰榫是用于兩個方向圓形構件上下搭扣十字相交的連接榫卯,可垂直相交,也可斜角相交,多用于桁檁的十字相交連接。
古建筑榫卯結構種類十分多樣,常見的還有裁口榫、龍鳳榫、銀錠口、階梯榫、壓掌榫、穿透榫等等。用于古建筑木構件連接的不同部位,不同地區(qū)的榫卯樣式也存在著顯著差異。
榫卯結構的優(yōu)點?
榫卯結構有很多優(yōu)點,利用榫卯可有效地限制木構件之間的扭動,結合緊密,使得木構件連接非常牢固。而且榫卯結構更加耐用,不會出現金屬銹蝕、老化等因素。
同時,榫卯結構是一種柔性的連接,允許構件之間產生一定的變形,在地震發(fā)生下可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,減小對房屋的危害。榫卯結構順應自然規(guī)律,匠人通過巧思將木構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,渾然一體,塑造了中國古建筑的結構美感。
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有不妥,可聯系刪除